1 1 1 1 1 1 1 1 1 1 Rating 0.00 (0 Votes)
 2017-11-03 王健 王健博士
课外活动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和家长都了解,但是很少有家长真正懂得该如何给孩子合理规划,加上一些留学机构和学校老师的误导,造成学生的活动做的非常机械和盲目,既没能实质提升自身能力,也无法在申请学校时起到作用。那么,到底该如何以正确的思路为孩子进行合理的活动规划?

我们的问题和缺陷在哪里?

国内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孩子,满分的SAT/ACT,800/800/800的SAT II,前三的在校GPA,各种数学科学竞赛的奖项,却拿不到理想院校的录取,为什么呢?我经过这些年的分析和观察,发现中国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了学习而学习,欠缺对事物的好奇心、思考深度和求知欲。这也是应试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差异所在。学生一直忙于学业方面的考试、各种竞赛,却没有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思考分析一些人生的根本问题、成长的问题和社会的问题,导致视野和自我挖掘的能力较差,就更谈不上主动去参加和开展背景提升活动。

 

第二,无论课内课外,做事欠缺激情。这与国内家长和老师不擅长挖掘和尊重学生的兴趣有关。我们在拼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机器人等各方面的各种竞赛的过程中,目的往往就是为了拿奖拿名次,申学校,而不是热爱这项学科或活动本身。

第三,欠缺解决社会问题的热情。我们学生参加的社区服务、义工等等课外活动很多都是在盲从与模仿,为了做而做,很少考虑我们为什么做这件事情,没有带着真正解决问题的角度去做,忽略了社会活动的初衷和意义。

 

第四,课外活动雷同化和单一化。学生们盲目跟风,相互模仿,总是集中在做一些非常大众化的活动,活动被学生家长或是一些中介机构做成了产品去买卖,因此非常容易造成雷同,自我展现得太片面和狭窄,而因为跟风模仿,导致课外活动的深度明显不足,无法突出个人亮点。

 

第五,以上几点会直接导致学生的个性吸引力、表达交流能力的不足,以及领导力的不足。课外活动的本质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学生的独特亮点,但是由于中国学生把活动当成任务,导致自身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的提升。

国际学生义工团支教

总结下来,我们孩子的问题就是:多年的应试教育思维导致学生忽视了课外背景的提升,准备要申请大学时才开始刻意弥补,然后把课外活动当成了考试,去复制、去应付、甚至去购买,导致“优秀得太一致”。比如前几年流行模拟联合国,中国家长们觉得只要参加了这个就一定能在申请时加分,于是盲目跟风,争抢着去做,安排孩子机械化的参加,硬把活动往孩子身上套。跟风参加活动本身不是大问题,重点问题是因为跟风参加,导致学生没能全身心的去投入,也就无法从活动中得到个性化的展现与成长。家长把课外活动当成买衣服一样,什么款式流行,什么牌子有名气,就买什么。这个思维是非常错误的。我们不能只做到自己定义的优秀和形式上的优秀,而是需要能够影响他人,帮助社会的优秀,这才是真正的优秀,也是美国大学想要的优秀。

 

美国大学想看到什么样的学生?

我们都知道走向社会以后,真正成功的人不一定是应试厉害的人。未来能在社会上获得成功、形成影响力、做出重大贡献的人,需要有综合的能力和素质。这也就形成了今天美国学校评估学生的方法,他们最终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各行各业的精英,未来可以创造最大的财富,包括实际的物质财富、智力资产和权力财富。这种人的能力要超出单纯学业成绩上的优秀。他们要看到的是一个立体的人,带着你的家庭资源,你的学术能力,你的特长,你的气质,思考能力,辩论能力,独特个性,领导力,社会责任感等等。总而言之,美国院校想要看到的,是一个既有趣又有益的人。

小演讲家俱乐部

国内学生的核心问题就是不能在有趣和有益方面有独到的展现。我一直强调在藤校只有5%的录取率(国内学生估计不到2%)的今天,“有趣”和“有益”这两点在美国大学的招生理念里是非常重要的。“有趣”是指学生有很强的个人色彩,人格魅力和与众不同的亮点。美国顶尖名校的学习意义是让各类优秀的学生在几年的大学生涯里能够最大程度的,像接触社会一样相互学习。不同人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宗教信仰、社会经验和看问题的角度都能够带来差异性,学生的有趣性能够为校园文化增加丰富的色彩,增加学生相互学习的机会。“有益”是指一个人的优秀能够帮助他人,具有未来对社会做出重大贡献和产生重要影响的潜力,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庭背景雄厚的学生在申请时更有优势。学生通过有益和有趣两个方面来和其他的申请人进行区分,展现自己“优秀的不一样”。

 

那么美国院校如何了解学生是否有趣和有益呢?这就要看学生除了课内学习之外,在课外把时间花在了什么地方,以及在课外活动中得到了什么样的锻炼,领悟到了什么样的道理。这个课外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是格外重要的,要用心做,要有目的性(这个目的性不是申请大学),比如社区服务要带着解决社会问题的想法,在校内组建俱乐部要带着有益于学校和同学的目标。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有一个明确的主线思路,结合自己在课外活动中所展现的特点和专长,以及从中体现出的激情和与个性,在申请中清晰凸显出自己独特的“标签”。

 

申请的主线思路 —— 你的标签是什么?

美国大学每年会收到很多优秀学生的申请,招生官在对申请材料的评审过程中,在每一个申请人身上花费的时间是有限的。特别是在初期的预审和筛选过程中,可能只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学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展现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给招生官一个深刻的印象,是致胜的关键。很多学生明明背景不错,但是在背景资料取舍、活动的主次安排、申请论文的重点内容等方面都没有很明确的主线思路,导致申请做得粗糙,没能在材料中清晰的概括和归纳出自己的特点和专长,从而降低了录取几率。所以,在申请材料的准备,包括高中阶段的整个规划中,主线思路必须要非常明确。我们必须要围绕自己最擅长的、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方面,在深度和广度上,充分做出水平来,在申请材料中充分地反映出来,这是决定申请结果成败的关键。而主线思路规划宗旨,就是要清晰凸显出属于学生自己的“标签”。

儿子参加学校管乐团表演

申请者的“标签”是大学申请中的核心。我们常说,学生在大学申请的准备过程中,或者是整个成长的过程中,是在写一个大写的“T”,这个“T”是一横加一竖,横是各类兴趣爱好和课外活动的广度,我们先要充分地去探索各种兴趣,寻找到自己擅长的、喜欢的、真正有激情的一点,然后再写这个竖,这个竖的纵深就是我们大学申请的主线思路,所凸出的就是和其他申请者区分的独特标签。这个标签,不是课内成绩优秀、SAT满分等等,因为在课内很多优秀的学生考试都可以拿到A,或者很多门AP都能拿满分。这并不能够真正区别大家的不同,体现不出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我所说的标签是要真正反映出自己的特色、专长、爱好和为之付出的激情和努力,以及产生的结果和影响,从而向招生官展现出自己的有趣性和有益性,包括强烈的求知欲、社会责任感、领导力等等,体现出自己是一个有深度、有高度的人。

 

比如一个孩子是舞蹈特长生,通过跳芭蕾舞来做社区服务,把自己舞蹈的优美带给社区,带给老人院或者孩子们,并且坚持了很多年。还比如说一个孩子从小热爱写作,文章有深度,有很强可读性,语句运用的美妙脱俗,写过很多篇中国诗词的鉴赏并在各类杂志书籍上发表,还在校内组织成立了校园文学社,各方面都给人感觉他会是未来新时代的文学引领者。另外一个孩子,在绘画上反映出极大的创造力,风格别具匠心,还用自己的绘画风格制作了一套表情包,在校园中被同学广泛使用,是个小艺术家。还有个孩子经常参加国内外各种科学竞赛,参加了数学奥林匹克队,酷爱计算机编程,在暑期和小伙伴们共同研发了一款标新立异的APP,用于组织学校内的各项集体活动以及开展校内投票竞选等,是个理工天赋异禀的小科学家。这就是标签,是用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所呈现出来的标签,是学生专属的,是独一无二的,是从众多申请者里脱颖而出的利器。我们规划课外活动的真正目的,就是让学生身上的潜在标签变得清晰和突出。而不是硬在孩子身上贴标签,更不是把别人的标签复制到自己身上。

女儿参加芭蕾训练

我遇到过很多家长,和我交流孩子留学规划时,一上来就问我目前有什么好的课外活动能让孩子参加,我每次都会告诉家长,在深入透彻了解孩子之前,我不能盲目的推荐活动,这是不科学也是不负责任的。同时,课外活动不应该是一种批量生产然后进行买卖的产品,而是要根据孩子细致具体的情况而进行定制和创造。我们应该明白一个正确的逻辑循序:要先挖掘孩子的特点,再围绕这些特点给孩子定制能引发他兴趣和激情的活动。而不是为了让孩子参加课外活动,给孩子刻意制造特点。我们国内的教育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本末倒置,明明是为了督促学习而考试,最后演变成单纯为了考试而学习。明明是为了突破自己而留学,最后演变成为了留学而勉强包装自己。无论家长还是学生,在教育或求学的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大局观,不可为了竞争而迷失方向,忘记当初教育的本质和求学的初衷。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