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1 1 1 1 1 1 1 1 Rating 0.00 (0 Votes)

■ 这些概念不是从直接视察自然得来的。在这些概念的罗列里我们找不到经过思想的必然性证明了的原则。

■ 中国人有一个国家的宗教,这就是皇帝的宗教,士大夫的宗教。

■ 在我们这里,法律的制定以及公民法律的体系即包含有道德的本质的规定,……但在中国人那里,道德义务的本身就是法律、规律、命令的规定。

 

  中国人和印度人一样,在文化方面有很高的声名,但无论他们文化上的声名如何大,典籍的数量如何多,在进一步的认识之下,就都大为减低了。这两个民族的广大文化,都是关于宗教、科学、国家的治理、国家的制度、诗歌、技术与艺术和商业等方面的。但如果我们把中国政治制度拿来和欧洲的相比较,则这种比较只能是关于形式方面的;两者的内容是很不相同的。把印度的诗歌和欧洲的相比较,也有同样的情形。它的确和任何民族的诗歌同样光辉、丰富和有文化。古代东方诗歌的内容,如果只看成一种单纯幻想的游戏,似乎在这方面最为光辉,但在诗歌中重要的是内容,内容要严肃。甚至荷马的诗歌对于我们也是不够严肃的,因此那样的诗歌在我们里面是不会发生的。东方的诗歌中并不是没有天才,天才的伟大是一样的,但内容却与我们的内容不同。所以印度的、东方的诗歌,就形式论,可能是发展得很成熟的,但内容却局限在一定的限度内,不能令我们满足。我们也感觉到无论他们的法律机构、国家制度等在形式方面是发挥得如何有条理,但在我们这里是不会发生的,也是不能令我们满意的,它们不是法律,反倒简直是压制法律的东西。当人们让他们自己为形式所迷惑,把东方的形式和我们的平行并列,或者还更爱好东方的形式时,内容不同这一点,在作这类的比较时,是值得普遍注意的。

 

1
孔子

 

  关于中国哲学首先要注意的是在基督降生五百年前的孔子的教训。孔子的教训在莱布尼兹的时代曾轰动一时。它是一种道德哲学。他的著作在中国是最受尊重的。他曾经注释了经籍,特别是历史方面的(他还著了一种历史)。他的其他作品是哲学方面的,也是对传统典籍的注释。他的道德教训给他带来最大的名誉。他的教训是最受中国人尊重的权威。孔子的传记曾经法国传教士们由中文原著翻译过来。从这传记看,他似乎差不多是和泰利士同时代的人。他曾作过一个时期的大臣,以后不受信任,失掉官职,便在他自己的朋友中过讨论哲学的生活,但是仍旧常常接受咨询。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按即《论语》——译者),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西塞罗留下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所有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我们根据他的原著可以断言: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2
《易经》哲学

 

  第二件须要注意的事情是,中国人也曾注意到抽象的思想和纯粹的范畴。古代的《易经》(论原则的书)是这类思想的基础。《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是有绝对权威的)。《易经》的起源据说是出自伏羲。关于伏羲的传说完全是神话的、虚构的、无意义的。这个传说的要点是说伏羲发现了一个有一些符号和图形的图表(河图),这是他在一只从河中跃起的龙马背上所看到的。{这龙马是一个奇异的兽,具有龙的身子,马的头。此外另有一些图形(洛书),是从龟背上得来的,与伏羲的河图联在一起。}这个图表包含着一些上下排列的平行直线,这些直线是一种符号,具有一定的意义。中国人说那些直线是他们文字的基础,也是他们哲学的基础。那些图形的意义是极抽象的范畴,是最纯粹的理智规定。(中国人不仅停留在感性的或象征的阶段),我们必须注意——他们也达到了对于纯粹思想的意识,但并不深入,只停留在最浅薄的思想里面。这些规定诚然也是具体的,但是这种具体没有概念化,没有被思辨地思考,而只是从通常的观念中取来,按照直观的形式和通常感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在这一套具体原则中,找不到对于自然力量或精神力量有意义的认识。为了满足好奇心,我将详述那些原则。

 

  那两个基本的形象(按即两仪——译者)是一条直线(——,阳)和一条平分作二段的直线(— —,阴):第一个形象表示完善,父,男,一元,和毕泰戈拉派所表示的相同,表示肯定。第二个形象的意义是不完善,母,女,二元,否定。这些符号被高度尊敬,它们是一切事物的原则。再把它们重叠起来,先是两个一叠,便产生四个形象(按即四象——译者):即太阳、少阳、少阴、太阴。这四个图象的意义是完善的和不完善的物质。那两个阳是完善的物质,并且第一个阳是属于青年和壮健的范畴;第二个阳虽是同样的物质,但属于老年和衰弱的范畴。第三个图象与第四个图象都以阴为基础,都是不完善的物质。它们也有老年和少年,壮健和衰弱的规定。

 

  这些图形曾得到多方面的说明和注释,因而产生了《易经》。《易经》就是这些基本符号的发挥。《易经》的一个主要的注释者就是文王,生于基督前第12世纪。他同他的儿子周公把《易经》弄成孔子所读到的那样情况。后来孔子曾经把这些注释加以综合和扩充。这一经书当秦始皇帝在基督前213年焚毁那一切与以前朝代有关的书籍时,显然是受到例外。始皇帝仅保留与他自己的统治与农、医等科学有关的书籍,不予焚毁,而《易经》却因其为中国人一切智慧的基础,也未被焚掉。他特别要消灭书经;但在很奇异的方式下,书经却仍被保存着。

 

  这些基本的图形又被拿来作卜筮之用。因此《易经》又被叫做“定数的书”,“命运或命数的书”。在这样情况下,中国人也把他们的圣书作为普通卜筮之用,于是我们就可看出一个特点,即在中国人那里存在着在最深邃的、最普遍的东西与极其外在、完全偶然的东西之间的对比。这些图形是思辨的基础,但同时又被用来作卜筮。所以那最外在最偶然的东西与最内在的东西便有了直接的结合。

 

  《易传•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颖达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把那些直线再组合起来,三个一叠,便得到八个形象,这些叫做八卦。(再将这些直线六个一叠,便成了六十四个形象,中国人把这些形象当作他们一切文字的来源,因为人们在这些横线上加上了一些直线和各种方向的曲线。)我将举出这些卦的解释以表示它们是如何的肤浅。第一个符号包含着太阳与阳本身,乃是天(乾)或是弥漫一切的气。(中国人所谓天是指最高无上者,在传教士中,对于应否把基督教的上帝称为“乾”,曾因此引起纷歧的意见。)第二卦为泽(兑),第三为火(离),第四为雷(震),第五为风(巽),第六为水(坎),第七为山(艮),第八为地(坤)。我们是不会把天、雷、风、山放在平等的地位上的。于是从这些绝对一元和二元的抽象思想中,人们就可为一切事物获得一个有哲学意义的起源。所有这些符号都有表示思想和唤起意义的便利,因此,这些符号本身也都是存在的东西。所以他们是从思想开始,然后流入空虚,而哲学也同样沦于空虚。

 

  从那第一个符号的意义里,我们即可看出,从抽象过渡到物质是如何的迅速。这充分表现在那些三个一组的卦里,这已经进到完全感性的东西了。没有一个欧洲人会想到把抽象的东西放在这样接近感性的对象里。这些图形是放在圆形里面的。需要注意观察的是,哪些圆形与哪些别的图形相对立。譬如,三条不断的直线可以与三条中断的直线相对立;这就表示纯气,天与地对立,气在上,地在下,而它们彼此并不相妨害。同样,山与泽也是对立的,这是认为水、湿气蒸腾上山,而又从山上流出来成为泉源和河流。没有人会有兴趣把这些东西当作思想观察来看待。这是从最抽象的范畴一下就过渡到最感性的范畴。

 

  在《书经》中也有一篇讲到中国人的智慧。那里说到五行,一切东西都是由五行作成。这就是火、水、木、金、土,它们都是在混合着存在的。《书经》中论法则的第一个规条(按即《洪范》篇——译者),举出五行的名字,第二个规条是关于前者的说明(按即“敬用五事”——译者)。这些东西我们不能认为是原则。在中国人普遍的抽象于是继续变成为具体的东西,虽然这只是符合一种外在的次序,并没有包含任何有意义的东西。这就是所有中国人的智慧的原则,也是一切中国学问的基础。

 

  于是我们就进到不完善的物质的观念。八卦一般地是涉及外界的自然。从对八卦的解释里表示出一种对自然事物加以分类的努力,但这种分类的方式是不适合于我们的。中国人的基本质料还远不如恩培多克勒的元素——风、火、水、土。这四个元素是处于同一等级的质料而有基本的区别。而相反地,在这里不同等的东西彼此混杂在一起。在《易经》这部经书里,这些图形的意义和进一步的发展得到了说明。

 

  那是就外在的直观来说的。那里面并没有内在的秩序。于是又罗列了人的五种活动或事务:第一是身体的容貌,第二是言语,第三是视觉,第四是听闻,第五是思想。同样又讨论了五个时期:一、年,二、月,三、日,四、星,五、有方法的计算。这些对象显然没有包含有任何令思想感兴趣的东西。这些概念不是从直接视察自然得来的。在这些概念的罗列里我们找不到经过思想的必然性证明了的原则。

 

3
道家

 

  还有另外一个宗派即“道家”。这一宗派的信徒不是官员,不与国家宗教有关,他们也不是佛教徒,也不是喇嘛教徒。这一派的哲学和与哲学密切相关的生活方式的创始人是老子(生在基督前7世纪末年),比孔子老,因为孔子曾经以颇有政治意味的派头往见老子,向他请教。老子的书,《道德经》,并不包括在正式经书之内,也没有经书的权威。但在道士中(遵从道理的人;他们的生活方式称为“道道”(Tao—Tao,译者按:可能是“道德”之误),意思即是遵从道的命令或法则),它却是一部重要的著作。他们献身于“道”的研究,并且肯定人若明白道的本原就掌握了全部的普遍科学,普遍的良药,以及道德;——也获得了一种超自然的能力,能飞升天上和长生不死。

 

  另外还有需要提及的,就是中国哲学中另有一个特异的宗派,这派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性,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一种特殊的宗教。中国人有一个国家的宗教,这就是皇帝的宗教,士大夫的宗教。这个宗教尊敬天为最高的力量,特别与以隆重的仪式庆祝一年的季节的典礼相联系。我们可以说,这种自然宗教的特点是这样的:皇帝居最高的地位,为自然的主宰,举凡一切与自然力量有关联的事物,都是从他出发。与这种自然宗教相结合,就是从孔子那里发挥出来的道德教训。孔子的道德教训所包含的义务都是在古代就已经说出来的,孔子不过加以综合。道德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很高的修养。但在我们这里,法律的制定以及公民法律的体系即包含有道德的本质的规定,所以道德即表现并发挥在法律的领域里,道德并不是单纯地独立自存的东西,但在中国人那里,道德义务的本身就是法律、规律、命令的规定。所以中国人既没有我们所谓法律,也没有我们所谓道德。那乃是一个国家的道德。当我们说中国哲学,说孔子的哲学,并加以夸羡时,则我们须了解所说的和所夸羡的只是这种道德。这道德包含有臣对君的义务,子对父、父对子的义务以及兄弟姊妹间的义务。这里面有很多优良的东西,但当中国人如此重视的义务得到实践时,这种义务的实践只是形式的,不是自由的内心的情感,不是主观的自由。所以学者们也受皇帝的命令的支配。凡是要想当士大夫、作国家官吏的人,必须研究孔子的哲学而且须经过各样的考试。这样,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构成中国人教育、文化和实际活动的基础。但中国人尚另有一特异的宗派,这派叫做道家。属于这一派的人大都不是官员,与国家宗教没有联系,也不属于佛教。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和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不能说是真正的创始者)是老子,他生于基督前第7世纪末,曾在周朝的宫廷内作过史官。他比孔子要年长些,孔子生于基督前551年,但孔子还认识他,并曾同他有过来往。据说孔子为了向他领教曾去拜访过他。老子的著作也是很受中国人尊敬的;但他的书却不很切实际,而孔子却更为实际,在一段时间内曾作过大臣。他的书也叫做“经”,但却没有上面所提到的那些官方的经典那样有权威。这书包含有两部分,道经和德经,但通常叫做道德经,这就是说,关于理性和道德的书。究竟这书当始皇帝大焚古书之时是否得到特许免焚,大家的意见尚不一致,不过人们揣想,始皇帝本人是属于道家的宗派的。《道德经》是这一宗派的主要著作。

 

  老子的主要著作我们现在还有,它曾流传到维也纳,我曾亲自在那里看到过。老子书中特别有一段重要的话常被引用:

 

  照法文的译本是这样的:“那可以理论的(或可以用言语表达的)原始的理性,却是超自然的理性。我们可以给它一个名字,但它是不可名言的。没有名字,它便是天与地的根源,但有了名字,它便是宇宙的母亲。人们必须没有欲望,才能观察它的庄严性;带着情欲,人们就只能看见它的不完善的状态”(它的限度,它的边极)。“这些(它的完善性和不完善性)只是标志同一泉源的两个方式;而这个泉源可以叫做不可钻入的幽深;这个不可钻入的幽深包含着一切事物在它自身。”这整个说来是不能给我们很多教训的——这里说到了某种普遍的东西,也有点像我们在西方哲学开始时那样的情形。

 

 

  为传教士们弄得很熟习的最有名的一段话是:“理性产生了一,一产生了二,二产生了三,三产生了整个世界”,宇宙。基督教的传教士曾在这里看出一个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观念相谐和的地方。这以下就很不确定了;下文是这样的:“宇宙背靠着黑暗的原则”,而黑暗的原则据法文译本的解释是当作物质的。老子的信徒究竟是否唯物论者是不能决定的。黑暗的原则又是地;这是与前面所提到的卦相关联的,在那里地是属于阴的。“宇宙拥抱着光明的原则”,气或天。但这话又可解释为“宇宙为光明的原则所拥抱”。所以我们可以颠倒过来,作相反的解释,因为中国的语言是那样的不确定,没有联接词,没有格位的变化,只是一个一个的字并列着。所以中文里面的规定(或概念)停留在无规定(或无确定性)之中。

 

  这段话下面说:“温暖之气是由于谐和造成的”;或者“温暖之气使得它们谐和”;或者“温暖之气使它们结合起来,保持它们(事物)间的谐和”,这里就提出了一个第三者,结合者。“人们所畏惧的大都是作孤寡和忍受一切缺陷,而王公反以自称孤寡为荣”,这话是这样注释的,“他们是孤寡由于他们不知道事物的原始和他们自己的原始。因此事物的成长在于牺牲对方”(这又被解释成“世界灵魂”);较好是这样,“它们增长由于减少,反之它们减少由于增加,”——这也是说得很笨拙的。

 

 下面这一段是从雷缪萨引来的:“你看了看不见的名叫夷,你听了听不到的名叫希,你握了握不着的名叫微。”(按老子原文作:“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近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译者注)下面又说,“这三个东西我们不能把捉住;它们合拢来只构成一个东西。在它们上面的较高者并不比它们更优美,在它们下面的东西并不比它们更低小(更暗昧)。那是一条没有折断的锁链,这个锁链人们是不能称说的;而这条锁链的根源是那无存在者里面。”关于这三个东西在一起还说了许多:“不可描述的本质。如果我们从它那里出发,则我们认识不到什么原则;没有什么东西是在它的外面。”(此段黑格尔还引用了一些老子原文,因篇幅所限,“无处不哲学”略去一部分)

 

  在道家以及中国的佛教徒看来,绝对的原则,一切事物的起源、最后者、最高者乃是“无”,并可以说,他们否认世界的存在。而这本来不过是说,统一在这里是完全无规定的,是自在之有,因此表现在“无”的方式里。这种“无”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无或无物,而乃是被认作远离一切观念、一切对象,——也就是单纯的、自身同一的、无规定的、抽象的统一。因此这“无”同时也是肯定的;这就是我们所叫做的本质。

 

  如果我们停留在否定的规定里,这“无”也有某些意义。那起源的东西事实上是“无”。但“无”如果不扬弃一切规定,它就没有意义。同样,当希腊人说:绝对、上帝是一,或者当近代人说,上帝是最高的本质,则那里也是排除了一切规定的。最高的本质是最抽象的、最无规定的;在这里人们完全没有任何规定。这话乃同样是一种否定,不过只是在肯定的方式下说出来的。同样,当我们说:上帝是一,这对于一与多的关系,对于多,对于殊异的本身乃毫无所说。这种肯定方式的说法,因此与“无”比较起来并没有更丰富的内容。如果哲学思想不超出这种抽象的开始,则它和中国人的哲学便处在同样的阶段。

 

 

  近来我们又知道一些关于另外一个哲学家孟子的著作。孟子比孔子较晚,生于基督前第4世纪。他的著作的内容也是道德性的。孔子才是中国人的主要的哲学家。但他的哲学也是抽象的。

 

  中国是停留在抽象里面的;当他们过渡到具体者时,他们所谓具体者在理论方面乃是感性对象的外在联结;那是没有(逻辑的、必然的)秩序的,也没有根本的直观在内的。再进一步的具体者就是道德。

 

  从起始进展到的进一步的具体者就是道德、治国之术、历史等。但这类的具体者本身并不是哲学性的。这里,在中国,在中国的宗教和哲学里,我们遇见一种十分特别的完全散文式的理智。——人们也知道了一些中国人的诗歌。私人的情感构成这些诗歌的内容。中国人想像力的表现是异样的:国家宗教就是他们的想像的表现。但那与宗教相关联而发挥出来的哲学便是抽象的,因为他们的宗教的内容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内容没有能力给思想创造一个范畴(规定)的王国。

 

相似内容阅读直接点击以下标题:↓↓↓

#中国没有历史,只是朝代更替?‖ 黑格尔的中国观及其矛盾性

#康德为什么“不喜欢”中国?

#中西哲学发生之不同路径

#敬畏感及其中西比较

#太极图的哲学含义

 

哲人哲语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点击以下标题 可查阅相应热点文章。

144 “畏惧”的感觉

143 每一次死亡都是一次轰动│列维纳斯

142 “怕”和阿伦特

141 最绝色的伤口│爱与死

140 如何理解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

139 孝?“离经叛道”的思考

138 社会转型与民粹主义 ‖ 卢梭哲学中的民粹主义

137 被扭曲的“阶级斗争”理论?

136 从“存在”到“存在者”

135 焦虑、生命力和勇气

134 尼采:所谓“哲学家”

133 存在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132 赵汀阳:哲学的感觉

130 别让科学成为上帝——关于“转基因食品”争议的哲学问题

129 主体的死亡与复活—福柯生存美学主体及其当下启示

128 意识形态与人的自由

127 哲学的本命:思想如何改变世界?

126 “适者生存”与“有闲阶级” ——面对财富与贫困的思考

125 世界哲学日:对中国哲学现状及其出路的思考

124 关于康德的第四批判

123 康德哲学引发的一场血案

122 身体作品:濒临死亡的哲学家

121 恐怖主义,是“大获全胜的全球化正在与它自己作战”

120 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119 人类最悲惨的思想

118 从弗洛伊德的本能论看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的内在矛盾

117 欧洲难民本雅明之死

116 赵汀阳:何谓中国——中国的生长方式

115 陈嘉映:世间的灵性

114 “格瓦拉困境”与中国共产党转型

113 心魔:别让你的心智为情境所控

112 生命哲学——柏格森

111 道德的个人与邪恶的群体

110 我们心底的“怕”——自由主义与恐惧

109 邓晓芒:中西信仰观之辨

108 中国没有历史,只是朝代更替?‖ 黑格尔的中国观及其矛盾性

107 哈佛心理教授:衰老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

106 德里达的信仰

105 哲学家应该结婚吗?

104 陈嘉映:此在素描

103 善恶:两种政治观与国家能力

101 苏格拉底、康德、拉康:三个离奇的同路人

098 何谓人文

097 卢梭:一位孤独漫步者

087 超越颓废:生命的自我康复│超人尼采对于健康与疾病的哲学思想

072 现代技术的危险——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追问

061 马克思的哲学观和“哲学的终结”

060 追问“存在”,还是追问“存在者”?

048 一个黄色谜语的哲学解读

039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区别

022 什么是西方价值观?十二个问题让你看到“主义”的背面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