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1 1 1 1 1 1 1 1 Rating 0.00 (0 Votes)

此刻的英国,已是一片红色的海洋。红色的虞美人花开满了大街小巷。甚至连梅姨在伦敦圣玛格丽特教堂敬献花圈时,鞋跟也换成了红色。

 

100年前的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战争期间,一位名叫约翰·麦基的中校军医,在战地掩埋阵亡官兵的遗体时,看到荒野上的虞美人花,映红半个天空。悲伤之余,写下诗作:

 

在法兰德斯战场,虞美人迎风开放

在那林立的十字架之间

那是我们的安息之地

云雀依旧高歌,展翅在蓝蓝的天上

可你却难以听见,因为战场上枪炮正响

我们死去了,就在不久前

我们曾经拥有生命

倒下时,看到那晚霞垂暮

我们爱人,也为人所爱

……

 

此后,虞美人逐渐成为纪念阵亡士兵的象征物。1920年,法国妇女手工制作虞美人,售卖集资用于帮助一战孤儿。不久,英国开始鼓励用同样的方法来资助退伍军人,并延续至今。

 

为了纪念一战停战,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将11月11日定为国殇日,美国称为退伍军人纪念日。这天上午11时,全英国会默哀两分钟,各地都会举行纪念活动,唱颂和平祷歌。

 

这一天的中国,是光棍节或狂欢购物节。

 

很少有人知道,在一战期间,中国派遣了14万名劳工前往欧洲,帮助英法等协约国挖掘战壕、清理战场、掩埋阵亡士兵尸体。如今在欧洲的一些华裔,就是他们的后代。

 

虞美人标志,曾在中国引发一场外交误会。2010年11月,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按照传统,全体成员佩戴虞美人花。在进入人民大会堂时,被中方误认为是罂粟花,要求取下。看到罂粟花,中国人很容易想到鸦片战争。而这一年,又是圆明园罹难150周年。

 

国际和平运动的第一个高潮,出现在一战前后。1889年,巴黎召开第一次世界和平大会;同年,女作家苏特纳的《放下武器》引起很大反响;1901年,诺贝尔和平奖开始颁授。

 

但面对狂热的帝国主义、民族利己主义等,和平的呼声微不足道。当战争发生时,民众欢呼雀跃,“爱国主义”爆棚。著名作家茨威格在作品中写到,当时在街上看到的是人们喜气洋洋地迎接战争,刚刚穿上军装的孩子们笑着向母亲高喊:圣诞节就回到家了。

 

同时,反战的声音此起彼伏。即使面对惩罚,也有很多的年轻人拒绝服兵役。在1916年的美国大选中,威尔逊以“他未使我们卷入战争”的口号再次当选为总统。

 

更大的悲剧在于,那些告诉母亲在圣诞节回家的孩子们,终于明白战争不是他们心想的古典的英雄色彩和浪漫主义,在马克沁机枪等现代化武器面前,近1000万官兵丧命,再也没有回家,“欧洲闯入一场与大多数人的预期大相径庭的杀戮。”

 

战争的恐怖,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战,和平运动重新高涨。1919年,英国在伦敦修建了著名的塞诺塔夫纪念碑,每年11月11日,人们都会在纪念碑前堆满红色花环,缅怀牺牲者,诉求和平。10年后,美国作家海明威出版《永别了,武器》。

 

1928年8月27日,美英法德意日等国家签订《非战公约》,“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到1933年共有63个国家加入。

 

武器并没有永别,约定已成一纸空文。1933年,公开宣扬武力征服的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美国总统罗斯福对此发表演说,“爱好和平的国家,必须作出一致的努力去反对违反条约和无视人性的行为”。而美国媒体却发表“停止对外干涉,美国要和平”的社论。国际社会的绥靖,让日本的侵略战争步步升级。

 

在一战终战仅仅20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有历史的恩怨,有人类的贪婪。这场战争的伤亡人数,数倍于一战,更为高科技的原子弹、火箭、喷气机出现。图为1945年,一位小男孩背着已经炸死的弟弟,徒步抵达火葬场。

 

瘠弱的中国,被迫参与了这场战争。国难当头之际,时为滇军少校的段希文随军前往战场,那时,妻子正怀有身孕。直到抗战胜利,他才回到了家乡。

 

一直不愿加入战争的美国,依然没能幸免。1943年秋天,美军少校麦姆瑞随同中缅印战区顾问团抵达中国滇西,参加滇西反攻。从启程那天起,他几乎每天都会向心爱的妻子菲写信。菲在收到他的第118封信时,也收到了他的阵亡通知书。

 

最终,中国军民以伤亡3500万的代价,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遗憾的是,这场胜利并没有让民众等到期许中的民主与和平。兄弟之间的搏杀接踵而至。1949年,刚刚参加国军一年多的陈光楼随军逃往台湾,那一夜,中秋月圆。段希文则前往缅甸,成为“反共救国军”的将领。

 

紧接着,朝鲜战争爆发了。曾经的盟友,成为敌人。3年血战,又重回以三八线为界。除了双方共伤亡逾百万的官兵,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过。在停战前一个月,志愿军团长康致中牺牲,遗骸未能运回。

 

中国真正进入和平年代,是在1979年发生对越战争之后。那场战争中牺牲的中国军人,有很多是刚刚入伍的新兵。湖南人沈正军牺牲时,入伍3个月。

 

同在70年代,中国发生很多大事。1972年,尼克松访华;同一年,中日建交。曾经的敌人,又成为盟友。这一年,安徽宿松人陈春方,在街上捡到报纸,看到中日建交的消息,突然回家告诉妻子一个被隐瞒了20多年的事情:他是日本人!原来,抗战时,他来中国打仗,后来换便装逃跑,晕倒在荒野,被当地百姓收留。

 

1987年,台湾开放老兵返乡。10年后,潜伏在大陆做特务的陈世麟,偷渡台湾索要补偿,却无功而返。而在1949年潜伏台湾的中共特工刘光典,因“叛变”被大陆认定为“叛徒”;直到2006年,他的儿子经过多年努力,终于获得台湾官方对他父亲“罪大恶极”的认定,他的父亲由此被评为大陆的烈士。台湾的坏人就是大陆的好人。

 

台湾开放老兵返乡后,1949年逃亡台湾的陈光楼回到大陆寻找失散多年的姐姐未果。直到今年7月,已经85岁的陈光楼再次想起姐姐,有志愿者在网上搜索竟然发现,他的姐姐10年前就在网上发贴寻找弟弟,姐姐说:想在晚年和亲人相聚,能含笑九泉。

 

也是在今年,在对越战争中牺牲的沈正军,在埋骨中越边境35年之后,终于等来了母亲。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之后,这场曾被高调宣扬的战争,突然不再被提及。而有很多英雄的母亲,失去了家里的顶梁柱,艰难度日,连前往儿子墓地的路费都没有。这段历史,随着电影《芳华》的上映,重回公众视野;电影命运多舛,导演更是。

 

今年10月,抗美援朝烈士康致中的儿子康明,和众多烈士后代前往韩国,向正在荒野寻找志愿军遗骸的韩国军人鞠躬致谢。他们鞠躬的对象,曾经是他们父辈的敌人。而今年4月,金正恩跨过三八线,与文在寅会面。而在川金会之后,阵亡在朝鲜战场上的19岁美军士兵Jones的遗骸,终于被允许回到家乡。

 

这一年国家还发生很多大事。10月25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而在6年前,多地曾发生大规模的反日游行。以致于《环球时报》有些错乱,很不恰当地用了中日“共荣”这个曾经让中华民族受辱的词语。

 

11月8日,基辛格再次访华,他表示,美中双方要更好地相互理解,妥善管控分歧。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是出生于德国的犹太人,二战时参加美军,担任美国国务卿,是促成中美建交的关键性人物。

 

而两岸关系,因为蔡英文的上台,又重新回到紧张局面。

 

这一年发生的另一个鸡毛小事,就是止戈传媒的诞生,“在残酷的战争中,寻找人性的美好”。止戈之名,已经表明了我们的方向。从3月至今,公众号“龙哥的战场”已经发布37篇战争故事,前文讲的很多小人物,都是我们故事的主角。我们试图用人性的视角,去让公众更多地了解战争。读者的评论,让我们很欣慰。

 

止戈写过一位参加抗战6年而逃跑4次的老兵,他明确地说,他当兵根本不是为了保卫国家,而是吃饱肚子。这一说法,让很多人无法接受。呈现真实的历史,不鼓噪热血,不遗忘英雄,这是对战争最好的纪念。

 

 

而让我们有些尴尬的事情是,如果是写国军的故事,会有“五毛”来骂;写共军的故事,会有“国粉”来骂;写日本人的故事,他们会一起骂。党派与民族隔阂造成的族群分裂,是最大的掣肘。

 

我们写的最多的故事,是关于泰北“反共救国军”。1949年逃亡缅甸的段希文,后来移师泰北美斯乐,直到1980年去世,一生未能回家。他们为了获得当地的合法身份,又成为泰国的雇佣军。在泰北,依然有很多我们曾经的“敌人”,孤苦无依,成为亚细亚的孤儿。而在蔡英文上台后,台湾的援助中断。正如柏杨所说:他们战死,便与草木同枯;他们战胜,依然天地不容。

 

遗存的泰国孤军,放下枪,和后代们在原本种植罂粟的土地上,种下高品质的高山乌龙茶。故乡早已回不去,乡愁依然闻得到。

 

为了支持他们的经济发展,止戈援助出品了“望乡”。对于一个生命来说,吃饱肚子,比什么都重要。每帮他们卖一盒茶叶,他们离战争就更远一步。

 

止戈还开发出了“重返异域—寻找中国故事”的人文之旅,报名请长按上图。如果有更多的中国人愿意放下傲慢与偏见,走进“敌人”的世界,用沟通和交流来主宰人类的命运,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为平和与美好。

 

止戈诞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终战100周年,这是中国推进人类和平的一股微弱的民间力量。我们坚信,当越来越多的人深刻认识和牢记战争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巨大伤害时,我们就能找到一种不以消耗人的生命为代价的方式,来解决不同阵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样,母亲就不会悲伤,夫妻就不会离别。

 

一个不尊重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历史的,一个不愿与历史和解的国家是没有未来的。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