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1 1 1 1 1 1 1 1 Rating 0.50 (1 Vote)

接上集:

 

十三:口蘑属(Tricholoma)的毒菌

 

1   油黄口蘑,油蘑油口蘑骑士菇 Man On Horseback or Yellow Knight (Tricholoma  flavovirens or T. equestre)

 

 

油黄口蘑,又名油口蘑,  骑士菇 (Tricholoma flavovirens orT. equestre)。它 曾经长期被认为是一种可食用的蘑菇。一些二十多年前出版的蘑菇书把它标记为鲜美的可食用菇类。但近年来,这种蘑菇在法国和波兰导致了几起死亡事故。这些中毒者都出现了横纹肌溶解症状。对这种蘑菇的毒素和致病机理人们还所知不多。

 

人体的肌肉分为三种, 平滑肌, 心肌和骨骼肌,其中心肌和骨骼肌是有横纹的。而横纹肌溶解症通常发生在骨骼肌。中毒者的骨骼肌的细胞膜破裂,并释放细胞内容物,使大量的肌球蛋白 (myoglobin) 进入血液中。这些肌球蛋白要么形成结晶而堵塞肾小管,要么分解成有毒物质而损害肾小管的上皮细胞,从而造成中毒者急性肾衰竭。患者的症状包括肌肉疼痛,倦怠,拉茶色尿,少尿甚至无尿等。严重中毒者即使侥幸逃过死亡,也可能终身需要作肾透析治疗。

 


 


油黄口蘑的菌盖直径通常为4-10 cm, 少数能长到20 cm,是一种中,大型菇类。.

 

 

油黄口蘑在欧洲和北美很常见,常生长在松林中,另外在白杨林中也能找到。

 

那么,为什么在这么多年里人们都没有发现这种蘑菇有毒呢? 

原因可能有:

 

  1. 这种蘑菇中毒后有3-4天的潜伏期,人们发病后可能以为是其他的原因。

  2. 人们的体质有差异,有些人吃了这种蘑菇没事,而有些人却会中毒。

  3. 没发病的人可能吃的量不够多,没达到致病的阈值,使人误认为这种蘑菇是安全的。

 

总之,蘑菇的世界很复杂,人类对蘑菇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和全面。所以对野生蘑菇,限采限吃是重要的原则。

 

十四:红菇属(Russula)的毒菌

 

 

 

在野外看到红菇时,我常常惊叹于它们的美,美得那样清新脱俗,简单明快。

 

红菇属 (Russula)大约有750种蘑菇。它们的菌盖大多中央内凹,呈现各种红色,但也有些呈白色,黄色,青色,灰色等。红菇的菌褶叶片非常齐整(也有例外),菌褶和菌柄雪白(也有例外)。红菇的组织很脆,它的菌柄可以象粉笔一样被轻易掰断。如果揉捻其菌盖,其菌盖组织也会象饼干一样碎成渣。

 

下面介绍几种有毒的红菇:

 

1  亚稀褶红菇,亚稀褶黑红菇,火炭菇,毒黑红菇Russula subnigricans

 

 


 

 

2000年8月17日,湖南省茶陵县湖口镇发生了一起15名伐木农民工误食野生蘑菇中毒,8人死亡的事件。

 

 

近年来,在日本也有七个人因为采食了同一种蘑菇而死亡。这种蘑菇就是亚稀褶红菇。在日本人的眼里,亚稀褶红菇是相当的妖娆而又危险。

 

 

误食亚稀褶红菇会导致急性横纹肌溶解症,发病时间最短的为10分钟。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乏力,肌肉痉挛,血尿或血红蛋白尿,呼吸困难,肌酸激酶急剧上升,横纹肌溶解,严重中毒者可能会死于急性肾衰竭,中枢性呼吸衰竭或中毒性心肌炎。成人只要食用两、三个这种毒菇就会死亡。日本京都药科大学(Kyoto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已经成功分离出亚稀褶红菇(Russula subnigricans)中的有毒物质,其化学名称为 cycloprop-2-enecarboxylic acid。

 

 

 

亚稀褶红菇是一种中等大小的蘑菇,菌盖直径6-11.8cm。菌盖中部下凹呈漏斗状,浅灰色至煤灰黑色。菌柄椭圆形,长3-6cm,粗1-2.5cm,内部实心或松软。夏秋季在阔叶林中及混交林地上分散或成群生长。

 

2  毒红菇,呕吐紅菇,  棺材盖子(黑龙江)、小红脸菌(四川) Emetic Russula (Russula  emetica)

毒红菇 (Russula emetica),又名呕吐红菇。菌盖直径5—9厘米,浅粉红至珊瑚红色。夏秋季在林中地上散生或群生,在北美,欧洲和亚洲都有分布。


 

 毒红菇味道辛辣,食后主要引起急性胃肠炎型中毒症状。大多数在食后1小时到2小时即可引起剧烈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肌肉抽搐,脉搏加速,严重的可因心脏衰弱或血液循环衰竭而引起死亡。毒红菇的毒性在长时间的加热烹煮的过程中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消减,但仍然是危险的。

 3   玫瑰红菇 Rosy Russula (Russula rosacea)

 

 

玫瑰红菇 (Russula rosacea) 的菌盖直径约为4-12cm,中部下凹,玫瑰红或朱红色。菌柄长4-7cm,粗1.6-1.5cm,白色带粉红色。

 

 

玫瑰红菇味道辛辣。中毒症状为急性肠胃炎型。

  

十五乳菇属(Lactarius)的毒菌

 

 

乳菇属的蘑菇菌体受伤后,会渗出乳汁状液体, 因而得名。其菌盖中部内凹,和红菇的菌盖有些相似。

 

1  毛头乳菇,疝疼乳菇(Lactarius  torminosus

 

 

毛头乳菇(Lactarius  torminosus)又称疝疼乳菇,中等大小。菌盖直径4-11cm,中部下凹呈漏斗状。菌盖为深蛋壳色至暗土黄色,具有同心环纹。

 



毛头乳菇的菌盖边缘内卷,并长着白色长绒毛。 菌褶白色,后期呈浅粉红色。菌褶受伤后会渗出白色乳汁。夏秋季在林中地上单生或散生。

 

 

毛头乳菇含有毒蝇碱(和鹅膏菌属的“毒蝇伞”的毒素一样)等毒素。中毒的潜伏期为30分钟至2小时。其毒素主要作用于副交感神经,出现胃肠炎及四肢末端剧烈疼痛等症状,其他症状还有大量流汗、流泪、血压降低、瞳孔缩小、眼花、幻视、抽搐、昏迷等。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2  轮纹乳菇环纹乳菇(Lactarius zonarius

 

 

 

轮纹乳菇(Lactariuszonarius)的菌盖直径约为3-10cm,菌盖中央凹陷,灰白或浅黄棕色。其乳汁为白色。

 

 

轮纹乳菇喜欢生长在阔叶林中(尤其是橡树林中)。出菇季节为夏末和秋季。它在美洲和欧洲都有分布。

 

3   鲑黄色乳菇(Lactarius chrysorrheus

 


 

鲑黄色乳菇(Lactarius chrysorrheus)的菌盖直径4~9cm,中部下凹呈脐状。菌盖呈黄褐色,浅红色或浅肉黄色,有较明显的橙红色同心环纹。菌柄空心,长5~7cm,粗0.8~2.5cm。.

 

 

鲑黄色乳菇的伤处会渗出白色乳汁。暴露在空气中后,白色乳汁会很快变成黄色。

 

 

 

鲑黄色乳菇于夏秋季生长在硬木林中地上(尤其喜欢橡树林)。在北美洲东部较常见。其中毒症状为肠胃炎型。

 

可食用的松乳菇和鲑黄色乳菇、轮纹乳菇的外形非常相像。区分它们主要是看乳汁的颜色。松乳菇的乳汁是橙红色的,而轮纹乳菇的乳汁是白色的,鲑黄色乳菇的乳汁颜色初始也是白色的,但会很快在空气中变成黄色。

 

 

4   绒边乳菇(Lactarius Pubescens

 

 

绒边乳菇(Lactarius Pubescens)的菌盖直径5-10cm,中部下凹,边缘内卷并有长绒毛。污白色至粉白色。菌柄长2.5-5cm,粗1.2-1.5cm。其破损出渗出的乳汁为白色。

 


 

绒边乳菇喜欢沙质土壤,常见于桦树林中。

 

 

 

5   红褐乳菇(Lactarius  Rufus

 

 

红褐乳菇(Lactarius  Rufus)的菌盖直径为3-10cm,表面呈暗红色、淡红色或铁锈色。菌柄长3-10cm,粗0.5-1cm,空心。红褐乳菇的破损处渗出的乳汁为白色。

 

 

红褐乳菇广泛分布在美洲和欧洲。出菇期为春末至秋末。常见于松林中,有时在桦树林中也能找到。

 

 

 

红褐乳菇中毒后的病症为肠胃炎型。但在世界上的某些地区,人们把它当成食用菌来享用。它的味道非常辛辣,可能是最辣的蘑菇之一。

 

十六:韧伞属(Hypholoma)的毒菌

 

1   簇生黄韧伞(Hypholoma  fasciculare 或 Naematoloma  fasciculare

 

 

 

 

簇生黄韧伞(Hypholoma  fasciculare)又名簇生黄蘑、毒韧黑伞等。它通常成簇地生长在树桩、死根或阔叶树腐烂的树干上,故而得名。

 

 

 

簇生黄韧伞的菌盖呈半球形,直径可以达到6厘米。菌盖中间为橙褐色,边缘发白。菌褶最初为黄色,随着孢子的成熟,慢慢变为暗绿色。菌柄高度可达10厘米,直径1厘米,为浅黄色。

 

 

 

 

簇生黄韧伞生长在死树上,在落叶和针叶树的朽木上均能生长。在北欧和北美分布广泛,从春天到秋天都可生长。

 

 

簇生黄韧伞的味道非常苦。煮熟后虽然不苦,但仍然有毒。主要毒素为 fasciculol  E 和fasciculol  F。

 

 

 

 

fasciculol  E 和 fasciculol  F 对肝脏的损害作用和鹅膏毒素(Amatoxin)类似。

 

 

 

食用簇生黄韧伞后,中毒的潜伏期约为5-10小时,症状可能有腹泻,恶心,呕吐,蛋白尿和眩晕,痉挛等。严重者会死亡。

 

簇生黄韧伞和臻蘑外观上有几分相似。采集臻蘑时要注意区分。

 

 

十七:粉褶菌属(Entoloma)的毒菌

 

1   毒粉褶菌 (Entoloma  sinuatum)

 

 


毒粉褶菌(Entoloma  sinuatum)广泛分布在欧洲和北美,通常在夏末和秋季生长在阔叶林中。单生或群生,有时分布成“仙女环”的形状。

 

 

毒粉褶菌的菌盖直径可达 20cm。菌盖边沿内卷。菌褶呈淡黄色,老时显粉红色。菌柄粗大,长约 4-15cm。菌柄上无菌环。

 

 

毒粉褶菌和几种可食用的蘑菇外形很像,如斜盖菇 sweetbread mushroom (Clitopilus  prunulus),香杏丽菇 St George's mushroom (Calocybe  gambosa),草地蘑菇 field mushroom (Agaricus  campestris)等。特别是毒粉褶菌还经常生长在这些相似的可食用的蘑菇附近,因而各地经常发生误食毒粉褶菌的事件。在欧洲有10%的蘑菇中毒事件是由它引起的。

 

 

 

 

人们对毒粉褶菌的毒素还没有研究清楚。毒粉褶菌含有的生物碱主要引起急性肠胃炎的症状。误食这种蘑菇的半小时到2个小时之后,中毒者会恶心,呕吐,这些症状可能会持续两天。严重的患者会出现精神错乱,甚至有人持续数月陷入抑郁。至少有一起死亡案例。由于不清楚中毒的机理,医院的治疗措施主要是辅助性的护理。

 

 

研究还发现毒粉褶菌中的铜,水银等重金属的含量明显比其他真菌要高,亚砒酸盐(arsenite)和砒酸盐(arsenate)的含量也很高。

 

 

十八:牛肝菌属(Boletus)的毒菌

 

牛肝菌的菌褶部位为多孔的海绵状组织,整个菌盖形似牛肝,故而得名。北美牛肝菌的品种很多,但绝大多数都是无毒的。牛肝菌个体大,特征明显易辨识,部分品种味道非常鲜美。因此,野生牛肝菌是野外重点采集的对象。在采集牛肝菌时,请回避菌褶部位和菌柄呈红色,褐色的品种。

 

下面介绍两种剧毒的牛肝菌:

 

 

1   姣美牛肝菌 (Boletus  pulcherrimus)

 

 


 

 

姣美牛肝菌(Boletus  pulcherrimus)分布在北美洲西部(New Mexico, California,Washington, BritishColumbia).。它特征明显,很好辨认。菌盖呈红色或红棕色。菌褶部位和菌柄也为红色或红棕色。菌体的受伤部位会变成青色,所以这种牛肝菌也是“见手青”的一种。

 

姣美牛肝菌的菌盖直径可达25cm 。菌柄粗大,长7–20 cm ,菌柄下部最粗的部位的直径可达10 cm。

 

 

姣美牛肝菌的中毒者会表现急性肠胃炎的症状。1994,一对夫妻采食了这种牛肝菌后,男人死亡。一直以来,这是唯一的一起牛肝菌中毒的死亡事件。直到2005年,澳洲才发生了另一起食用牛肝菌(Rubino  boletus) 而中毒的死亡事件。

 

2    细网牛肝魔牛肝菌 Satan’s Bolete (Boletus   satanas)

 

 魔牛肝菌 devil's bolete(BoletusSatanas),又名细网牛肝。它生长在橡树下,或是牧场边。出菇期为九月到十二月。

 

 

 

魔牛肝菌的特征明显,很难认错。它的菌盖为灰白色,直径约为7-30 cm。菌褶部位为红色或红褐色的海绵状组织。菌柄上小下大,形态臃肿。把它切开后,菌肉会变色而发青,所以它也是“见手青”的一种。

此蘑菇在欧洲野外很常见。此菇的中毒症状为肠胃炎型,误食可引起恶心、腹泻和一连几个小时的呕吐,但通常不是致命的。和许多有毒的蘑菇一样,生食会更加危险。但也有人经常煮吃这种蘑菇而没有任何中毒反应。不同地区生长的魔牛肝菌,其体内毒素含量可能不同。

 


 

 

魔牛肝菌的毒素里包含有一种糖蛋白( glycoprotein  bolesatine),这是一种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研究人员正在进一步探究它的生化性质。

 

 十九:鹿花菌属 (Gyromitra) 的毒菌

1   鹿花菌 False Morel  (Gyromitra  esculenta)

 

鹿花菌 False Morel (Gyromitra  esculenta) 又称为伪羊肚菌,广泛分布于欧洲和北美。它在春季和初夏出现,一般生长在松柏树下的沙质土壤中。它的特征明显,是最好认的真菌之一。

 


鹿花菌的表面沟纹层叠,呈大脑形状,所以被称为“大脑蘑菇”。菌体约10厘米高,15厘米宽。颜色一般是深棕色,菌柄粗壮,长约6厘米,白色。

 

 

 

鹿花菌 (Gyromitra  esculenta) 含有鹿花菌素(gyromitrin),可以在人体内转化成甲基联氨monomethylhydrazine (MMH),这是一种火箭燃料。生食鹿花菌可能会致命。煮熟后,它的毒素会被一定程度地消减,但也不安全。因为这种毒素能在人体内不断累积,直到达到危险的阈值。这种毒素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另可导致变性血紅素血症 (methemoglobinemia)、还会损害肝脏,肾脏和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可能在食用后的几小时之内就会出现,包括恶心、呕吐、腹疼、头痛、全身虚弱无力、气促、深褐色尿、肝脾肿大、昏迷等。严重中毒的患者可能在几天之内死亡。

但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欧、北美五大湖北部地区等地,鹿花菌仍然是一种流行的美食。有些人享用鹿花菌后,没有任何病症,而另一些人则可能会中毒。除了人的体质的不同,不同地区生长的鹿花菌,其菌体内的毒素含量也有差异。在欧洲有很多因食用鹿花菌而中毒死亡的案例,而在美洲几乎没有。尽管如此,大家也不要去冒险尝试。

 

2   头套状鹿花菌赭鹿花菌(Gyromitra  infula

 

 


 

 

头套状鹿花菌又叫赭鹿花菌(Gyromitra  infula)。其独特的形状酷似头套,故而得名。

 


 

 

头套状鹿花菌含有gyromitirin毒素,这种毒素在人体会转化为甲基联氨,一种致癌物。头套状鹿花菌虽然没有大脑状鹿花菌那么毒,但它的毒素也会在人体中累积。

 

二十:  类脐菇属 (Omphalotus) 的毒菌

1   奥尔类脐菇 Jack O'LanternOmphalotus  Illudens

 

2015年8月1日, 云南元谋县某电厂12名男性工人采食了一种野生菌。进食后 10min 到 0.5h后,他们不同程度地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胸闷等症状。8名重度患者经过3到4天的治疗后病愈出院。经过鉴定,他们误食的毒蘑菇为发光类脐菇 。

 

奥尔类脐菇是一种夜晚会发出荧光的蘑菇,所以又名发光类脐菇。其发光机制和萤火虫相同。它能利用菌体内的萤光素 (luciferin ) 、萤光酵素(luciferase) 、 ATP及氧的化學作用而產生生物性冷光,从而吸引夜里活动的昆虫来帮它传播孢子。如果你在黑夜里来到森林中,或许可以看到这些精灵般幽幽发光的生物。

 


 

奥尔类脐菇的菌盖直径约为 4-25cm。它在橡树或其他阔叶树的树根部位,成簇生长。出菇期为七月到九月。它有剧毒但一般不致命。

 

 

误食奥尔类脐菇会出现呕吐,腹泻等肠胃炎型症状。奥尔类脐菇中含有毒素隐杯伞素(illudinS 和 illudin M)。这些毒素能和细胞中的DNA产生作用,破坏DNA链条的某些部分,从而阻断DNA的转录过程。隐杯伞素的这种特性正被人们用来研究抗癌药物。但相关的药物还在试验阶段。

 

 

奥尔类脐菇的外形很象鸡油菌(Chanterelle),所以它又被称为伪鸡油菌。野外采集鸡油菌时,要注意不要误采奥尔类脐菇。

 

下面来看看奥尔类脐菇和鸡油菌的区别: 

 



 

奥尔类脐菇的菌褶叶片细密,薄而深。

 

 

鸡油菌的菌褶是粗而疏的肉质隆起,前端分叉。

 

 

奥尔类脐菇的菌柄横切后,菌肉为橙黄色,颜色较深,喝菌褶的色调一致。

 

 

鸡油菌的菌柄横切后,菌肉较白,只带一点浅黄。其颜色比菌褶的黄色要浅。

 

二十一:硬皮马勃属(Scleroderma)的毒菌

 

1   光硬皮马勃(scleroderma  cepa 

 

 

光硬皮马勃(scleroderma cepa)的形状近球形或扁球形,宽1.5-5cm,无柄,由一团菌丝束固定于地上。菌体的内部开始是白色,然后变成土黄色,浅青褐色,最后呈暗红褐色。

 

 

 

此菌幼时,内部全白,可食用。内部变色后有毒。中毒症状为肠胃炎型。

 

2   网状硬皮马勃sclerodermaareolatum

 

网状硬皮马勃(scleroderma areolatum)又名马皮泡、灰包。

 

 

网状硬皮马勃的中毒症状为神经精神型。

 

 

3   橙黄硬皮马勃,猪皮马勃菌 Pigskin Puffball(Scleroderma Citrinum

 

 

橙黄硬皮马勃(Scleroderma  citrinum Pers.)呈扁球形,宽2-5cm,以一菌丝索固定于土中。表面有龟裂网纹。土黄色或赭色。它有难闻的浓烈鱼腥臭味。夏秋季生于松林或阔叶林的砂地上,群生或单生。

 

 

橙黄硬皮马勃的中毒症状为肠胃炎型。食后10分钟至半小时即出现呕吐、头晕、发冷等症状。若及时采取措施救治,通常不会产生严重的危险。

 

 

总结:

 

 

以上列举了几十种剧毒真菌。限于篇幅,还有更多的毒蘑菇没有在此文中提到。请大家务必小心,因为蘑菇的世界太复杂。对一些蘑菇品种究竟有毒还是无毒,也存在争议。原因有:

 

  1. 人们的体质有区别。比方说,黑羊肚菌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珍贵美味的佳肴,但部分人吃了会觉得不适。

  2. 有一些蘑菇是有条件的无毒,取决于人们的烹饪方法和饮食习惯。比方说,“毒蝇伞”的毒素是水溶性的,用大量水来滚煮后,它就能变成(某些地区的人们)桌上的美味。再举一例,鸡腿菇在中国被列为毒菌(它会在一两天内使肝脏失去解酒功能),而国人饕餮时喜欢饮酒,因而发生酒精中毒。如果不喝酒,幼嫩(菌褶未变黑时)的鸡腿菇就是一道安全的美食。

  3. 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生长的蘑菇,毒素含量有差异。比如说,“天使之翼”菇在亚洲导致了很多人死亡,在北美地区却鲜有相同的案例报道。

  4. 中毒与否和食用量的多少也有关系。

 

对经验不足的人来说,尝试野生菇应该从最不容易认错的几种开始,多学习少贪吃。当务之急是学会怎样去辨别蘑菇。

 

在民间流传一些鉴别毒蘑菇的方法。有人说:

 

  1. 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

  2. 蘑菇跟大蒜、大米、银器、瓷片等一起煮,颜色变黑有毒,没变颜色就无毒。

  3. 生虫、生蛆、动物吃过的蘑菇没毒。

  4. 受伤变色或者有分泌物的蘑菇有毒。

 

其实,以上这些鉴别方法都是不可靠,不严谨,不全面的。很容易就能找出反例来推翻以上的说法。这些方法反而很容易误导大家。如果大家依靠以上的诀窍来鉴别毒蘑菇,只会死得不明不白。

 

鉴别毒蘑菇没有什么统一的简单的方法。比较可靠的方法是找本地区的专业蘑菇图鉴进行对照,并检查样品的所有重要的形态特征、生态特征、显微特征等是否一致。所谓“望闻问切”,即通过观察蘑菇的大小形状比例颜色渗出液,闻其气味,触摸其表面,有时还要损伤或切开它来观察其内部组织等种种方法,来鉴别它的种类。另外还可以咨询其他野生菇爱好者,来获得更多的参考意见。当然,最可靠的方法是联系各地的蘑菇协会,由专家们来帮助我们鉴别。蘑菇协会刚好也提供这种无偿的服务。

 

蘑菇外形相似的有很多。因此对于普通人来说,很难仅凭外观形态就能判定蘑菇的种类。有些种类即使对于真菌学家来说也难以分辨清楚,甚至出现过真菌学家误食有毒野生蘑菇而死亡的事件。直到今天,人类尚未认识的野生蘑菇种类还有很多。人类对有毒真菌的研究也还不够透彻和全面,存在大片的未知领域。希望大家充分认识到采食野生蘑菇的风险,认真学习,小心辨别,有取有舍,限采限吃。对那些似是而非,没有把握的品种,一定要坚决放弃,且勿拿自己做实验。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